舞蹈《亙古風云》
“哈尼卡”表演唱《彎彎樹》
達斡爾民族舞蹈《罩魚》
《神奇的達斡爾》演出海報
作為內蒙古自治區(qū)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(以下簡稱“莫旗”)慶祝建國60周年的活動之一,2009年3月26日至27日,北京保利劇院迎來了一場名為《穿越千年——神奇的達斡爾》(以下簡稱“《神奇的達斡爾》”)的大型文藝演出。這臺主要由烏蘭牧騎傾情奉現的演出分《亙古風云》、《山魂水魄》、《日月同歌》、《天地祥和》、《陽光燦爛映山紅》5部分,分別展現達斡爾族在歷史、文化、藝術、體育等多方面的成就和風情,可謂一場立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。
穿越時空,感受生命留下的真實
達斡爾族是個古老的民族,自17世紀南遷嫩江流域以來,走過了無數風雨歷程。昔日的漁獵、游牧習俗催生出放排、采蒿芽、罩魚、采煙葉等獨特的農耕文明表現形式。《神奇的達斡爾》樸實地將這些貼近土地、貼近生活的場景搬上舞臺,難怪讓看慣了五花八門、五光十色的一些追求大制作、大包裝演出的首都觀眾,大呼“久違了”。
中國舞蹈家協會駐會副主席馮雙白用“非常親切”來形容《神奇的達斡爾》傳達出的獨特的美,他說:“現在的一些舞臺創(chuàng)作,往往是用外表豪華的大制作來掩蓋創(chuàng)作者生活上的極度蒼白,是用藝術形式上的噱頭來掩蓋自己所創(chuàng)作的藝術形象個性的模糊。究其原因,是他們失去了生活的根基。《神奇的達斡爾》用舞姿、聲音真實地表現了達斡爾族活生生的民風民俗,讓它們繼續(xù)穿越時空,穿越千年,繼續(xù)傳承下去,這非常了不起。”
精雕細刻的演出緣自烏蘭牧騎
烏蘭牧騎是常年工作和生活在農牧民中間的文藝輕騎隊,他們是民族優(yōu)良傳統的發(fā)揚光大者,在當代中國文藝史上具有代表性。《神奇的達斡爾》主要的演出力量是烏蘭牧騎,這本身便頗具象征意義?!?0多年了,烏蘭牧騎這一少數民族文藝傳統還在頑強生長,作為一個內蒙古人,我為這臺演出感到驕傲”,中宣部文藝局理論處處長梁鴻鷹認為,發(fā)揮內蒙古當地的文藝力量非常重要。通過完全由地方打造的一臺歌舞,我們能看到基層對文化的關注度,看到來自民眾的文化發(fā)展動力。中央提出文化要大繁榮大發(fā)展,這種文化大繁榮大發(fā)展的根本源頭在老百姓中,在基層的文化發(fā)展中,而《神奇的達斡爾》的演出就是最好的見證。
“烏蘭牧騎一直堅持走從生活中來這條道路,這一點在這臺演出中很突出”,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徐柏林說,“年輕一代的創(chuàng)作存在著不看方向不問道路、只跟著感覺走的現象。在這種形勢下,《神奇的達斡爾》的經驗值得借鑒。它讓我們思考到底應該繼承什么和創(chuàng)新什么。我們既要有正確的方向,還要有可行的道路?!?/p>
用聲音和肢體語言記錄活態(tài)的達斡爾文化
達斡爾族有語言沒有文字,然而在《神奇的達斡爾》演出現場,觀眾卻能夠感受到演員通過聲音和肢體語言記錄下來的活的文字,并且重新思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所在。近兩個小時的演出,觀眾對達斡爾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直觀的感受:達斡爾族搖籃,它的制式體現了達斡爾人對生命的思考和對自然的尊重;哈尼卡,達斡爾族傳統的剪紙藝術,伴隨著金色的童年,充實著達斡爾人色彩斑斕的心靈世界;達斡爾族頸力賽,勞動之余一項普及性民間傳統體育競技運動,給人們平常的生活帶來無窮的樂趣——它們,都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內蒙古自治區(qū)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不僅如此,曲棍球(達斡爾語為“波依闊”,達斡爾族人喜愛的民間傳統體育項目)、魯日格勒(達斡爾族民間舞蹈,多表現狩獵生活和勞動場面)、烏春(達斡爾族特有的說唱藝術)還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
當達斡爾族特有的樂器木庫蓮以及薩滿鼓、銅鈴的混合聲音響起,當多種達斡爾族民間元素被組合展現在面前,觀眾能閱讀到的,不僅是達斡爾族的生活史、勞動史、文化史,更是這個民族的情感史、心靈史和發(fā)展史。《神奇的達斡爾》,田野的舞臺呈現,舞臺的田野風情。